绿瘦顾问指导瘦身被指“套”空消费者 壹健康:上市静默期不回复
2024-01-27 证书荣誉

  近期,有多名消费者向中国质量新闻网投诉称,绿瘦顾问以宣传产品减肥功效、承诺效果为由,环环诱导消费者不断购买多个减肥阶段套餐。有投诉人总花费达18万元,有投诉人称55岁母亲的11万元积蓄被绿瘦顾问“掏空”……

  投诉人张先生反映,他7月在抖音刷到有“减肥效果”的西梅西柚果汁广告,点击后跳转到购物平台,他花费349元购买。随后,有自称指导吃的方法的人要求添加微信,名称为“专业体脂管理@植素官方”。

  “植素的人说单独喝西柚果汁减肥效果慢,给我搭配了820元‘75天瘦40斤’不反弹的方案,标注减脂、提高抵抗力、改善便秘、健脾祛湿等功效。说产品是草本植物萃取,可改善脾胃、提高新陈代谢等效果。”张先生回忆购买第一个套餐的过程。

  投诉人魏女士与张先生的经历相似。不同的是,魏女士在抖音下单购买的是宣称具有“减肥效果”的泡脚凝珠,随后添加她微信的是“纤体瘦身@微雅官方”,在被指导的过程中购买了“不运动、不节食,401元减10-15”的减肥套餐。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体脂管理@植素官方”与“纤体瘦身@微雅官方”分别向张先生和魏女士发送的产品介绍图片一致,部分话术一致,两位消费者收到的产品品牌也多为“绿瘦”。

  中国质量新闻网查询发现,“专业体脂管理@植素官方”的微信认证企业为植素化妆品(广州)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由广东壹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健康)100%持股。

  “纤体瘦身@微雅官方”的微信认证企业为微雅贸易(广东)有限公司,由广州绿瘦健康咨询有限公司100%持股。涉及“@广州绿瘦”的微信号认证企业也是广州绿瘦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而广州绿瘦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由壹健康100%持股。壹健康曾用名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两位消费者的经历显示,通过短视频购买几百元“具有减肥效果的产品”,到被“植素官方”或是“微雅官方”的企业微信添加,指导购买减肥套餐后,最终面对的都是“服务瘦身全程”的“绿瘦顾问”。

  “购买820元的套餐后,有‘绿瘦指导顾问@广州绿瘦’打电话、加微信称指导瘦身。”张先生描述,“购买第一个瘦身套餐服用5天后,绿瘦顾问分析我脂肪严重超标,为避免发展成重度脂肪肝,要尽快调理身体,还列举肝癌患者需要重金换肝的案例。顾问表示,鉴于我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帮我匹配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慢病管理师’。”

  在绿瘦顾问三番五次进行“身体健康分析”后,张先生颇为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添加了身份为“慢病管理师钟先生”的微信“上善若水@广州绿瘦”,并通过其发送的小程序“好享瘦服务”中的“绿瘦五力合一服务”链接,花费3800元支付“调理身体阶段”套餐。张先生反映,“服用产品期间,一天排便10次左右,浑身没有力气”。

  “套餐购买半月后,绿瘦的人又跟我说能够直接进行下一步‘分解脂肪’,让购买16800元的套餐,当时我拒绝了。绿瘦顾问打电话说我身体五脏六腑的速度已经提升起来了,就像发动机转速很快,突然停下来会出事故,对健康有严重影响’。”在绿瘦顾问的反复“关心”下,张先生“头脑一热又下单了”。

  购买“分解脂肪”套餐半个月后,张先生又被“绿瘦顾问”“慢病管理师”以“脂肪分解好了”,能进入“脂肪排出体外”的阶段,让他购买32000元的套餐。“如果中断体内胴体排不出去,举例有人因此晕倒,需花费十几万代谢脂肪。”张先生表示,“套餐的价格越来越贵,如果拒绝购买,会被绿瘦顾问反复大讲特讲停用的危害。在不断蛊惑下,我又花了32000元。此时,我的腹泻症状越来越严重。我在网上搜索看到有很多反映绿瘦骗局的信息,才醒悟自己被骗,共花费53420元。”

  投诉人魏女士表示,因为产后肥胖一度身材焦虑,在绿瘦顾问环环相扣的指导下,陆续购买了绿瘦整个减肥周期的套餐,共花费18万元。

  另一位投诉人王女士向中国质量新闻网反映,其55岁母亲两度被绿瘦顾问诱导消费,分别于2021年花费87400元、2023年花费25788元,购买绿瘦套餐近20次,花费超11万元,多年存款被“掏空”。

  王女士讲:“当我母亲反馈产品没有效果时,‘营养顾问’避重就轻,继续诱导。当母亲表示没钱再购买时,绿瘦顾问称代谢脂肪一定要进行,分解的胴体不能留在身体里,还恐吓停用会胖30-50斤。当我发现母亲被骗后,开始维权,要求退还费用,并将剩余全部的产品寄回去,对方则表示,2021年的不再处理,一共可以退5000元,但这明显不合理,绿瘦产品价格不清晰,退费没有标准。”

  在接受中国质量新闻网采访时,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表示,从投诉人的描述看,绿瘦顾问的行为涉嫌诱导消费和恐吓消费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尊重和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不得采取欺诈或者不正当手段,妨碍和影响花了钱的人商品或者服务的自主选择”。

  而壹健康今年的招股书显示,其核心业务中的体重管理包含“启动期、减重期、塑形期、维持期”四个关键周期,每个周期有不同的服务套餐,“收入大多数来源于我们的深度客户”;提出“五力合一”服务模式,利用体重管理规划师、运动顾问、营养顾问、心理咨询顾问及服务管家五位专业顾问的知识,通过“好享瘦APP”与客户保持实时交互。

  不过,某招聘平台显示,壹健康招聘的“健康管理师”岗位“学历不限”和“经验不限”,且“接受小白+住宿+五险一金”。岗位工作职责第一项为“依据公司提供的资源,通过公司的电话平台对已有客户的需求来做挖掘与分析,促成销售”。

  张先生提供的820元套餐显示共包含4款固体饮料、1盒保健食品“三丽牌璇姆茶”,其中仅“三丽牌璇姆茶”的保健功效为“减肥”,但不包括植素官方人员宣称的提高抵抗力、健脾祛湿等功效。

  王女士与魏女士分别提供的绿瘦套餐显示,共涉及30余款产品,其中多为固体饮料,如复合果蔬饮品、益生元玫瑰饮品、草莓麦片固体饮料、乳糖益菌粉固体饮料,另有复合蛋白谷物棒(糕点)等,以上均属于普通食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固体饮料的定义为,用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作而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供冲调或冲泡饮用的普通食品。2022年1月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提出要求,不得使用生产的基本工艺、原料名称等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功能和满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

  中国质量新闻网梳理发现,多个绿瘦套餐中,分别有三丽牌璇姆茶、荷叶泽泻决明子提取物片、长兴牌左旋肉碱茶多酚等具有减肥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以及补充钙、镁的长兴牌钙镁片,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长兴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

  普通食品搭配个别具有“减肥”功能的保健食品,成了被绿瘦顾问宣传具有“分解糖原”“调理身体”“分解脂肪”“排出脂肪”“提高抵抗力”“改善便秘”“健脾祛湿”“养成易瘦体质”等功效的瘦身套餐。

  《广告法》第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内容。

  几位消费者均表示,在食用绿瘦套餐期间,绿瘦顾问要求严格按照指导方案饮食才有效果。不过,三位投诉人均表示那一段时间出现“腹泻”“乏力”症状。

  “经常一天腹泻十几次,拉到虚脱。”张先生表示,“感觉减掉的重量是‘饿’的结果。”

  “洗脑控制我母亲的饮食,连最基本的牛奶和鸡蛋都不让吃,且喝了产品腹泻,有时上厕所都来不及。怀疑绿瘦虚假宣传,通过此种伤害身体的方式让我们消费者达到减肥目的。”王女士说,“母亲食用绿瘦套餐后未达到绿瘦顾问承诺的瘦身效果,期待一次次落空,身体和精神受到伤害。”

  “绿瘦顾问自称是国家一级营养师,指导我按照方案饮食。产品吃了拉肚子,跟我说是排体内湿气。”魏女士表示。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表示,如果绿瘦的保健食品不能带来分解糖原、溶解脂肪、改善便秘等功效,绿瘦也未能提供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产品功效,则其顾问的宣传不符合其产品实际效果或者夸大其效果,就违反《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质疑绿瘦顾问夸大功效、诱导欺骗消费者等情况,中国质量新闻网致函壹健康,后接到自称壹健康集团对外媒体联络负责人方先生的电话回复。对方表示:“公司处于上市静默期,对于采访问题暂时不能回复。”不过,“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可根据售后流程处理”。

  据长江商报2023年9月8日报道,壹健康今年再度递表港交所是其第三次谋求上市,“此前两次上市受阻与其核心减肥业务涉嫌虚假宣传、套路营销等负面新闻有很大关系”。

  中国质量新闻网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输入关键词“绿瘦”,检索结果超过1000条,以关键词“壹健康”搜索,匹配结果2400余条。在消费的人的投诉中,“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欺骗消费者”“套路”“恐吓”等是高频词汇。

  壹健康在今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公司有一支2703名成员的销售团队,开展精准营销和推广。抖音、天猫、小红书等平台均是其流量入口,带来广泛的客户基础。

  据长江商报报道,“壹健康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是通过购买流量引流获客……2022年,公司互联网流量采购开支的占比达65%。这也导致公司重营销轻研发……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达到9.18亿元、10.44亿元及14亿元……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2592.8万元、2702.2万元和2113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仅1.3%、1.5%和0.9%,不仅占比极低且还出现下降态势”。

  报道称,“业内认为,虽然绿瘦改名了,但产品口碑并没有改善,这也必然会影响长期资金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此外,公司亟需摆脱流量依赖,本质上还是为互联网打工并不能获得长远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