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海克斯科技”事件引发了全民关注的添加剂安全问题,但是热潮过后,添加剂问题依然存在。
辛吉飞曝出“海克斯科技”之后,添加剂引发了全网关注,但随后拥有800万粉丝的辛吉飞账号被抖音“强制封号”,不管辛吉飞是主动还是被动注销账号,都给这场关于食品安全的媒体狂欢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11月16日,关于添加剂牵涉的食品安全问题再迎新进展。《新京报》报道称,为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设专柜(位)贮存食品添加剂,与食品、食品相关这类的产品等分开存放,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工艺流程中的质量缺陷。
征求意见稿提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应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规范食品添加剂管理。
餐饮行业研究员姜鹏许指出,目前来看食品添加剂问题并没有随着新闻媒体报道而得到一定的改善,监管层面出手,或意味着添加剂乱象终于要迎来拐点了,不管怎样餐饮行业滥用添加剂问题将在新规出台后得到遏制,未来我们将不用再因为辨别食品添加剂人人都变化学专家了。
一些业内专家们给出的观点是,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制造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制造业,是饮食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膨松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非常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但是同样的有些食品添加剂如果过量添加、过量食用同样会对人体产生未知的危害。
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制造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这也是这些专家为添加剂“辩解”的重要依据。
添加剂有多少种?据BT财经了解到,目前全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约有15000种,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大部分都是我们没听过的化学名称,按功能分为22个类别,消费者已知和常见的有抗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等。
这些添加剂已经被普遍的使用于各类食品之中,成为促进我国饮食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关注慢慢地加强,添加剂还是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消费的人的底线。在辛吉飞事件之后,食品添加剂一直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连酱油茅海天味业也未能幸免,成为千夫所指的“双标”企业,市值蒸发数百亿元。
据业内人士指出,辛吉飞注销账号事件,大概率有资本的参与。 一些媒体也开始批评辛吉飞是在传播焦虑。 有论坛针对这场争议,开启了一次站队投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辛吉飞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更多支持。
有媒体称“我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听起来理由貌似很合理,但这样的理由 就真的能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了吗?
重庆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营养学博士李文建的观点认为,他认为只要不超标对人体就没有伤害,甚至说厂家添加添加剂是为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口味以及营养的需求,这样的观点更是遭到网民们的强烈。
也有媒体观点认为,普通花了钱的人食品添加剂和所谓的非法添加物是没有区别能力的,大部分人认为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媒体拿三聚氰胺和苏丹红事件来和食品添加剂相提并论多少有些“偷换概念”,不管什么添加剂即使小剂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但必然不会对人体有益。
业内人士指出,不管结果如何,这次事件都让我们消费者对添加剂的关注增强,这将有助于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
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杨晓军认为食品添加剂肯定是有害无益,化工色素、添加剂超标和氢化油等反式脂肪酸食品一直是各种致癌的主要因素,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罪魁祸首。“短期来看,一定剂量的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但人体组织结构肯定会有影响,且这种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的认定很难,这才是相关专家所说的没有一起是因为合法使用添加剂发生事故的原因。目前国内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肥胖率、慢阻肺数量已经全部位列全球第一,这应该引起重视。”
有位自称是营养学博士的博主却从反面解读了食品添加剂,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能让老百姓以极低的价格享受到美食,“一旦国家严格执行0添加,那必然会造成物价的飞涨,以海天酱油为例,0添加的不是没有售卖,但价格会让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0添加的酱油不仅成本高昂,保质期也很短,企业不会为此买单,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因为小小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演变为一场全民大讨论,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健康。
有很多网友认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所以如此泛滥,是因为处罚力度太轻,违法成本偏低,形成不了威慑力。
“食品安全是这么多年一直强调的,但为什么一直会屡禁不止,我认为是处罚的太轻,仅仅依靠罚款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被查出来的时候象征性的罚款,而没有被查出来时候所获得的收益远比罚款多,让违法使用非法添加剂的食品生产者没有畏惧之心。”消费者赵一楠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忧,认为处罚不能仅仅限于罚款。“罚款的力度并不大,应该对违法者使用重典,比如不论涉案金额,一旦查出,就零容忍,不问理由和原因重罚,没收个人全部违法所得,并处于最高刑罚,让其将牢底坐穿。”
知乎上一篇阅读10万+的关于添加剂科普的文章下面有从事食品生产的网友留言称,食品厂的罚款成为家常便饭,这样治标不治本,只是走个形式,根本无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仅在2020年,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处罚的厂家就有3.72万例,这只是抽查检测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多少“漏网之鱼”或抽检时合格,但实际生产时并不合格的企业,谁也给不了准确数字。
食品行业生产商李晓宇对送检机制表达了困惑,“送检这本身就不合理,哪个企业也不会把不合格的产品当成样品去送检,这个等于没有检测一样,我们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只是吃不死人的底线,但不是健康和企业良心的标准。很多添加剂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而已……比如三氯蔗糖,因为砂糖贵啊!比如人造黄油,因为动物黄油贵啊!”
李晓宇认为,正是这种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滥用添加剂,却被相关机构默认符合标准,才助长了食品行业添加剂之风盛行,也促成了不正当竞争,让原本不屑于使用添加剂的生产者的利润被降低,甚至有生存不下去的可能,形成了极为不正的行业之风,而这种不正之风助长起来容易,真正消除却无比艰难。
11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正是针对的这些以前被忽略的细节管理问题展开社会意见征求。
比如,征求意见稿提出,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GB 2760有最大使用量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时,应采用称量等方式定量使用。使用GB 2760规定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品种以外的食品添加剂的,应记录食品名称、食品数量、加工时间以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量、使用人等信息。对于开封后的食品添加剂应避免受到污染。不应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等国家禁止在餐饮业使用的品种。
餐饮行业研究员姜鹏许指出,征求意见稿就是针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和生产者在生产食品时的流程做了详细规定,特别是需要对使用量、使用人等信息进行添加,以便此后追责。新规出台后,或有效遏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滥用乱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身体已经发育成型,吃少量的添加剂或对身体危害不大,但如今很多婴幼儿食品中同样存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这对婴幼儿的成长和发育,会有怎样的危害?
专家们却给不了答案。以知名品牌娃哈哈爽歪歪营养酸奶饮品为例,这种酸奶多为8岁以前的婴幼儿食用,细看配料表,却让人冷汗直流。原材料只有3种,分别为水、白砂糖和乳粉,而添加剂却高达17种,(种类太多,见下图)这种产品配料表,会不会让家长们细思极恐?
消费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什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此做了街头和线上调查,调查报告显示,食品安全问题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是人们最担心的两大问题。其中违规使用添加剂成为65.01%的消费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那么市面上还能买到“0添加”的食品吗?能,但很少很少,有数据显示,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几乎97%的日常食品中,食品成了化学试剂的试验场,食品添加剂也成为众多食品生产者谋取暴利的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糊弄消费者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添加剂的食品说成是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等。这些食品微生物本来就很难进入,所谓“不含防腐剂”就是一种营销手段。
以人造黄油为例,这被评为人类的“10个食物灾难时刻”之首的发明只有不到100年,但却迅速统治了人们的餐桌,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均年使用人造黄油高达8磅,但后来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氢化反应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成了攻击健康的一大杀器,201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得不禁止在人造黄油等食品中添加部分氢化油。
上海科技学院教授吉鹤立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说,“从人们早餐吃的麦片罐头,到零食的巧克力饼干和下午茶的果汁饮料,粗算下来,每人每天吃进去上百种食品添加剂,而这只是个基本数量。”
一个身体正常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每天吃上百种添加剂,可能按专家们的话说是没有危害,但谁会相信这么多食品添加剂是对人体有益的?从近年来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可以佐证,大部分消费者是坚信,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食品添加剂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超市中包装好的食物中,已经找不到不含添加剂的产品,码放整齐的货架,随便拿出一件,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添加剂出现在配料表中,甚至连瓶装矿泉水中也会有这些驱之不散的“幽灵”。即便连生鲜类食物,也没办法保证不含添加剂,比如多宝鱼就曾被曝出饲料添加剂超标,众多肉类食物同样在饲养中被喂了大量的添加剂饲料。
北京市消协对添加剂占比最高的食物种类做出归类,以几种常见零食为例,主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达到很高比例,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任何品牌方便面,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而奶茶、火腿肠、果冻同样属于添加剂的重灾区。
有些专家和生产者一直强调食品添加剂是工业化进程中食品领域不可或缺的灵魂。但真的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和二三十年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点类似,那时候要产值效应而忽视环保效应,环境污染严重,但近十年来,我们开始倡导“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并大力进行环境整改治理,宁可牺牲部分经济效益也要治疗好环境,于是近几年,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但在最初大力推行环保治理的时候,同样遭遇层层阻力,在经历无数阵痛之后才取得当今举世瞩目的成就。
“食品安全的治理需要下猛药,仅仅依靠罚款解决不了问题,应该给食品生产企业划道红线,一旦触及红线,就严惩不贷。”赵一楠虽然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表示了担忧,但却对未来食品安全表达了信心,他认为食品添加剂并非不可或缺,这需要消费习惯和有关部门的多方合作才能实现。
不可否认食品添加剂已经无处不在,真实的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无法离开添加剂,除非他不吃不喝,这就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没有办法接受又离不开,任何一个人都活在一个矛盾之中。
尽管食品类专家努力科普,试图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食品添加剂仍持续被上热搜,这说明消费者依然对食品添加剂问题充满担忧,食品安全的“天”已经被“辛吉飞们”捅破,在拷问企业经营者道德良心同时,也暴露出管理的漏洞和食品企业诚信的“失守”。
这次引起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督管理的机构的重视,或在不久后真的可以为这次事件画上一个终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