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博体育官网入口

栏目导航
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2023-12-31

  ●这片土地给了农民什么?●养鸡、种瓜、育种,行吗?●农民朋友,你们的幸福哪里来?

  李万增,今年45岁,永城市薛湖镇东街村人。从一名在土地里“刨食”的农民,到拥有一个小型面粉加工厂的老板,再到现在年加工面粉能力78万吨的河南三顺面粉集团的董事长,这些年,他的路越走越敞亮。

  我所在村庄人均耕地较少,经济基础落后,村民们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温饱线上挣扎。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多方寻求致富信息。后来,我发现,许多农村粮食虽然逐年丰收,但却没有销路,农民增产不增收,于是,便萌发了创办面粉厂的念头。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创建的面粉厂在2002年加工能力达到每天200吨,面粉加工也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但面对永城市众多的面粉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形势,我的面粉企业未来的发展压力仍然很大。2005年10月,永城市获得“中国面粉城”荣誉称号,我看准了这一有利机遇,抢先发展,2006年,我上马了日加工500吨小麦的设备,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

  随着面粉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发现,单纯加工普通面粉,挣不了多少钱,只有逐步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有出路。

  于是,我开始向做专用粉、工业用粉等高的附加价值的专用粉的方向发展,为各种馒头、饺子、面包等各种面食品生产专用粉;同时把销售客户从一级批发商业市场,扩大到方便面、饼干等面食品企业,为其生产工业用粉,把原先的“小麦-面粉-食品”的传统小麦生产链条优化升级为“优质小麦-高档面粉-营养食品”。

  为保障小麦的品质,我坚持实施“订单农业”发展的策略,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我通过土地流转,搞集群式耕种,与农民签订了订单合同,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价钱也比市场价高。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既能够获得租金,又能成为农业工人,挣得工资收入。这一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

  今年4月,永城市拟把全市140余家面粉企业整合成五大面粉集团,我积极做出响应,并于5月30日率先组建了永城市首家面粉集团——河南三顺面粉集团。集团总注册资金1.25亿元,下辖9家分公司,日加工能力2600吨。

  王鸣,今年40岁,沁阳市伏背村人,大概因为名字中带了个鸟字,所以,这些年和养鸡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沁阳申办林下经济营业执照的第一人。

  2009年3月29日,我从江苏进了5000只品质高、抗病力强的鸡苗,虽然鸡苗的单价比本地的要贵5倍多,但我认定了这个品种的市场潜力大。

  第一个月育雏,然后月月防疫,最终一年周期下来,连鸡带鸡蛋总共卖了十八九万,只赚不赔。

  卖鸡蛋时,我给取了个名字——笨蛋。笨就是实嘛,我是老老实实做人,我的鸡仔散养在林间,吃草、吃虫、吃玉米,实实在在养鸡,咱一是一、二是二,不掺假、不吹牛。

  现在我雇了5个人,给人家发年薪。给鸡注射防疫时,得雇二十多号人帮忙。鸡和鸡蛋都有固定市场。

  最近这些年,作为一个农民,我一直在折腾并幸福着。养鸡,还得从我承包林业开始。

  2007年10月份,我们伏背村村委会公开对外招标,要把村北废弃的120多亩苇塘承包出去,公开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人应承这回事。我觉得这块地不管种点啥都比荒着强,所以就大着胆子把地包下了。

  这是淤泥坑,光平整土地就花了两个月。第二年一开春,我就买了1万棵107速生杨种上,当时我连木头是论“方”卖也不懂,就琢磨着,一棵树卖100块钱吧,我这也值百十万元呢。

  可事情没有我想的这么简单。就说浇树吧,这地像是炉渣一样,水不往前流光往下渗。种林木,一年得上2次肥料,浇四五次水。的第一年,光这两项就花了10多万元。我看林木间的地闲着长草,我就又打起了套种的主意,先后种过小麦和大豆。

  我这人好看报纸、看书,有一次看到林下经济,我就动了心。别的不说,有鸡吃草,不比花钱治草强!后来又多次上网查询,决定养鸡。

  现在想想,我选择的这个林下经济走对了。我不仅养鸡养出幸福生活,还成了沁阳申办林下经济营业执照的第一人,以后,我想成立个合作社,把周围种小片林的都带动起来,规模越大,市场越好。

  从前,经济压力大孩子又小,一年到头手忙脚乱,把我累病的时候,我体重降到了70多斤;现在,咱自己干着踏实,心情也慢慢变得轻松了。⑨7

  赵明修,今年66岁,沈丘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小辛营村农民,是沈丘县裕祥槐山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好的政策下,他觉得农民越来越有奔头,奔得有方向,能奔出门道来。他奔的是山药路——从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说了你也许不信,如今我创办的裕祥槐山药专业合作社已经吸纳社员246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拥有职业经纪人120名、科技指导员46人,还拥有一个5000平方米批发商业市场,生产基地1万余亩,合作社成立了技术服务部、销售服务部和物资供应部。能这么说,通过多年来对槐山药种植的坚守和执著,我与众多山药种植农民一起,从土地里刨出了“金疙瘩”。

  要说我和山药,确实有不解之缘。大约有10年了吧,我在一次外出时,看到当地群众依靠山药规模种植走上了致富路,回来就像着了魔一样,全身心地种植山药。我先是尝试小规模种植,没想到当年就取得良好收益。后来,村里群众和周边乡镇也都种植,随着他们种植规模慢慢的变大,我就想着要提高山药产量。要提高山药产量,就得有生长好、产量高、抵御风险强的好品种。为了更好的提高山药产量,我跑遍郑州、江苏、山东等地,虚心向山药种植专家请教。

  为了观察山药的生长特性,我常年吃住在地里。我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不断引种改良,终于培育出了新的山药良种——“槐山药2号”。培育成功后,我在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注册了“明修”、“银丝”两个山药品种商标。2007年5月,这两个商标顺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基地获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为了满足种植户对“槐山药2号”品种的需求,我在2003年成立了沈丘县槐山药种植协会,2004年建立了沈丘县槐山药开发基地,2007年重组为沈丘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裕祥槐山药专业合作社。平时,我通过上网指导、电话联络、手机信息等方式,为种植户生产提供全程的服务。现在槐山药产业已经带动辐射沈丘周边12个县市,一直种到了郑州黄河滩区。

  这些年,我不仅自己富裕了,也通过合作社,使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圆了致富梦。⑨7

  吕平安,今年61岁,温县人,一直做小麦育种工作,长期与土地打交道,他认为一个农民能做成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仅靠运气,还得靠政策。回顾过往的十年育种历程,他感觉很幸福。

  有人曾统计,10年来,我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已增产小麦产量近80亿公斤,创社会效益超过120亿元。群众繁育1亩原种亩平均增收100元左右。

  2004年,我创建了民营科技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开始引进人才,争取项目,公司实现了大跨步发展,2005年生产销售小麦原种250万公斤,去年达到了750万公斤,今年更达到了1000万公斤,5年间翻了两番。

  如今,我的麾下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博士等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仅中专以上科研技术人员就有30多人,占公司人数的一半。此外,我每年还要从全国各地选聘4~6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其实,在40多年前,我就开始在自家地里“鼓捣”小麦种子,有人就问我:小吕,种地能种出啥名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有啥出息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头了,但我特别幸福,因为我潜心多年研究的优质麦种能够说是“儿孙满堂”:国审豫麦49、国审平安6号、省审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7号、平安8号等小麦品种,这些麦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2亿亩。

  为了让乡亲们增收,我采用“统一培训、统一布局、集中连片、一村一品、统一供种、统一去杂、统一回收、综合服务”的办法,群众繁育所需种子按商品粮价供应,收购种子按当地商品麦价另加10%结算。

  不仅让乡亲们从土地上增产增收,我还积极利用基地种子产业化体系建设为乡亲们创造各种就业机会,400多人在种子产业化中稳定就业,培养了160余名技术管理人员和50余名精选装卸工人,解决了100多辆运输车满负荷运输业务。

  当年曾对我发问的同乡,现在看到我都竖起大拇指说“看来种地也能种出金,农民也能成科学家”。看,我育种也觉得很有成就感。⑨7

  张礼全,今年44岁,家住济源市王屋镇愚公新社区,现在在社区里经营农家乐餐饮。其实他感觉自己还是农民,不过,生活与多年前比,大不一样了。

  我的家乡位于古老的王屋山下。过去王屋山区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更别提致富发展了。这十年来,山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建了新型农村社区以后,我的生活就像坐上了幸福快车,一日千里。

  近年来,根据济源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我们五里桥村100多户村民从山区迁到了阳下路西侧,组建了崭新的愚公新社区。新社区离济运高速入口只有两公里,交通很方便,房子是市里统一规划设计的仿古式建筑风格,所有基础设施全部入户。今年7月,市委书记亲手给我们发放房产证,我们农民也拥有真正的房产啦。

  交通方便了,致富门路也多了,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还建起了2000亩的采摘园。一到节假日,焦作、新乡、洛阳的客人开车来到这里,有的上山摘果子,有的买些土杂鸡、土鸡蛋,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不少的收入。

  我家的店是今年五一期间刚刚开业的。别看开业时间不长,接待的客人可不少,上海、江苏、安徽、山西都有,省内的就更多了。

  这几个月,我的农家乐平均一个月毛收入两三万元。要说经营,也没什么诀窍,来过的客人都说我们山里人朴实。今年国庆长假,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妇凌晨2点带着小孙子来敲我家的门,要求住宿,可我家的床位也满了。最后我媳妇把我们俩睡的床腾了出来,又抱出一床新铺盖,让老太太一家人睡床上,我们夫妻俩在沙发上将就了一夜,老太太千恩万谢。

  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老人孩子们都有了社会保障。78岁的老母亲享受国家的新农保政策,加上济源市的补助,一个月领90元。今年,济源市实行城乡医保一体化,我们全家每人每年交费200元,就能享受跟城镇职工一样的医疗保险待遇,这一下把我们农民跟市民的差别彻底抹平了。

  杨运领,今年62岁,内黄县东庄镇渡店村农民,科学种瓜让他走上了致富路。他用5年时间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村里人都风趣地喊他“杨百万”。

  2000年以前,俺家的7亩地种植的都是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除了全家5口人的口粮和地里的投资,基本上没有结余,生活很拮据。

  后来,镇政府推广塑料大棚种植,一开始害怕没技术、没资金,不敢干。县领导、县蔬菜办公室技术员常到村里来看,帮群众解决困难,还经常带领我们去外地参观学习。2000年秋后,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建了一个棚,种了两亩半西瓜,没想到还线元多一斤还抢手,一亩西瓜能卖一万多元,一个棚收入3万元。握着厚厚一沓票子,俺心里高兴坏了。

  尝到甜头后,俺就迷上了种瓜。俺琢磨新法,在大棚里增加地膜,原先是一层,后来就想法支起小拱棚,地膜增加到两层、三层,最后增加到五层。每增添一层膜,温度就增加两三度。棚内温度高,西瓜长得快,西瓜提早上市,不光卖得贵,还卖得快。一看种瓜行,俺种瓜的劲儿更足了,第二年种了两个棚5亩,收入6万元,第三年、第四年是3个棚7亩。这两年间,俺又想法改装了3台旋耕机,专门为人耕作温室大棚里的地,一年又能收入两三万元。同时,俺还在大棚西瓜内套种黄瓜、豆角、西红柿、辣椒等秋延蔬菜,又能收入三四万元。这样算来,连续两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连续几年丰厚的收入,让俺的干劲更大了,自家的责任田全种上西瓜后,2006年俺又承包了10亩地,加上俺原来的7亩责任田,这17亩地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当年,俺立下5年后要成为百万富翁的誓言;去年,俺一个瓜农5年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真的实现了,村里人都风趣地喊俺“杨百万”。

  短短十年,是科学技术让俺走上了致富路,咱庄户人能有今天,是党的政策好,俺赶上了好光景啊!

  家里有了钱,日子过得比蜜甜。扳起指头算算,不过十来年光景,俺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种大棚西瓜前,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东借西借气得光想哭。现在不同了,家用电器全都有了,手头也宽裕了。俺3个儿子,前几年已经盖了3个院子的房屋,现在不时兴了,儿子们眼光高,这两年又翻盖成3栋小别墅,还买了辆汽车。下一步,攒足了钱,俺想带着老伴出国旅游去,俺农民也该风光风光了。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