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是“灯节”是“小年”欢欣鼓舞闹元宵
2024-06-12 证书荣誉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明日便是元宵节了,自古以来,南京人把元宵节视为“灯节”,也把元宵节过成“小年”。除了赏花灯,南京人的元宵节还有五光十色的游乐活动,餐桌上更是少不了元宵节“限制美食”。

  关于元宵节俗的构成与来源,一般以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点一盏花灯,是元宵节撒播千年的习俗。

  早在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其时人们都会出来观灯。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烈。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亲眷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尔后的朝代,元宵观灯的习俗益发盛行。

  秦淮灯彩的呈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前史。“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南史》中有关建康(今南京)上元节(元宵节)的描绘,是我国最早对秦淮灯展前史的文字记载。1700多年前,宫殿里照明的彩灯流入民间,点亮了今南京夫子庙、老门东一带。

  明代茂盛时期,秦淮灯彩种类达三四百种之多,其时出产花灯的手工演员,首要聚居在“十里秦淮”两岸,之后将手工代代相传,直到今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和记者说,秦淮灯彩的文明跟南京的习气和习俗有关:“比方,兔子灯涵义意气昂扬;狮子灯是恭喜发财;金蟾灯叫招财进宝。”

  关于古时南京人过元宵的赏灯盛景,被具体描绘在明代名画《上元灯彩图》里。此画内容创造时刻大致在万历至天启年间,画中,三山街至内桥商贾集合,官宦贵人或骑马,或乘轿,伞盖相随,平民百姓三三两两,其间还呈现一群年青女人结伴而行,画面中各色人等比肩接踵,局面壮丽。本年的秦淮灯展,康复了《上元灯彩图》中的花灯,招引了各地游客,获赞“美出天边”。

  闻名习俗专家陶思炎介绍,南京曾有三个“灯节”,分别在正月初八、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它们又分别叫作“上灯日”“试灯日”和“正灯日”。

  在清朝,南京还构成了三个灯市,分别在评事街、笪桥和夫子庙。“灯期长,灯市多,是南京灯彩茂盛、冠于全国的重要之因。”清甘熙著《白下琐言》中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色十光,尤为冠绝。”《新京备乘》也提到了笪桥灯市,“上元月夜,鱼龙曼衍,火树银花,城开不夜。灯以料丝灯为最,亦有以绫绸制为各种人物,争奇炫异,入市者如身入广寒宫。”《金陵岁时记》中记载“府县学前、评事街,皆灯市也”。

  除了是“灯节”,元宵节也是南京人的“小年”。和北方地区春节前过“小年”不同,南京人这个共同的习俗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据称永乐帝靖难成功,打进了金陵城,康复了太祖旧制、废除了建文帝的一系列仁政。就在这之后第一个元宵节,人们非常思念建文帝,就在城里举办各种活动留念他,一时盛况如春节,因而南京人从此就将元宵节作为“小年”。

  “我国的春节是区间性的,前后继续的时刻非常长,就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日期。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代表着春节开端;元宵节叫‘小年’也有道理,代表着春节活动的完毕。不论是哪天,都是表达对咱们庆祝活动阶段性的区别。”习俗专家表明,其实不论哪天过“小年”,代表的都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夸姣祈盼。

  元宵节用“闹”,由于元宵节最为热烈,人们跳出日常常规与束缚,以欢闹来祈福。

  陶思炎介绍,伴随着元宵节的灯光,南京还有舞龙灯、跳马灯、打社火、打水浒、请紫姑、放焰火、打十番、登游子山“晒霉”等游乐与习俗活动,人们焚膏继晷,乐而忘寐,使元夕成为全民的狂欢节日。

  宋代时,元宵节非常富贵热烈,总的庆祝时刻有5天之久。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今后,就开端建立山棚。从那时起,游人就开端集合到御街。御街两廊下会集了扮演各种独特技艺的人,歌舞百戏,乐声喧哗,声闻十余里。

  明代元宵节不光有灯可赏,还增添了许多文娱项目。现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反映了成化二十一年,明宪宗朱见深元宵节当天在内廷观灯、看戏、放爆仗等行乐的局面,是一幅反映宫殿日子的习俗画。该图内容丰富充分,景象繁复,人物许多,疏密得宜,繁而不乱,各个景象表达得非常生动,为人们研讨明代宫殿元宵节活动欢欣游戏情形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

  古代女子平常一般足不出户,一年傍边唯有元宵节这天晚上可以出门赏灯,未婚男女在灯展上传情达意,成果了许多圆满的姻缘。在《生查子·元夕》中,欧阳修写道:“上一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老公赵明诚,就相识于元宵节的赏灯展。两人可以说一见钟情,家庭条件也是门当户对,不久之后,他们就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夫妻,李清照还在新婚时写下过许多风趣的诗词。

  过节怎能少得了美食,元宵节有专属食物“元宵”。“元宵”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为了讨个好彩头还称它“元宝”,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圆满之意。

  吃元宵最早应是见《开元天宝遗事》,唐代管这种糯米制成的食物叫“面茧”。宋代《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相似现在的炸元宵。到南宋时,“乳糖圆子”呈现,被视为汤圆的前身。

  南京人更是把花灯和元宵完美结合,《金陵岁时记》记载:“嫁女家必于上元日以麒麟送子灯馈女家,媵以汤团,俗称元宵。闺中即所以夕就灶前烧之以卜,尖者生男,团者生女,是其兆也。”曩昔,过元宵节,娘家人会送花灯和元宵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佳兆,早生贵子。

  元宵之外,南京人还吃什么?可以在和南京有着千丝万缕联络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窥见一斑。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岁除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详尽描写了贾府元宵夜宴,“献元宵,吃果子,听戏平话,伐鼓传梅,放炮仗……无不欢欣。”后来,贾母说:“夜长,不觉有些饿了。”凤姐答复,准备了鸭子肉粥。

  正如网友玩笑说的“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长江”,南京人爱吃鸭,鸭子有各式各样的做法,元宵节来上一碗鸭子肉粥,做法也不杂乱。把鸭子剁成小块,用黄酒和食盐抓匀腌上1小时,开水焯烫后撇去浮沫和过多的油脂,再倒入洗净的粳米,小火慢熬,考究点的,还能参加各色蔬菜丁。

  一般在人们看来,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不过对南京人来说,元宵节的后一天,也有特别含义。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和平、走百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爬到高高的城墙上,祈愿健康常相随,这个年,才算完好。

  南京城墙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掌管修建的旷世城垣,是世界上现存最长、尖端规划、保存最好的城市城墙,是人类宝贵的前史背景和文明遗产。“爬城头”爬的便是南京城墙。陶思炎表明,正月十六在城墙上走一走,是从明朝开端一向撒播的传统习俗,是“人无我有”的南京本地习俗文明。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时登高,包含着祛除百病、一年健康满意的祈望。

  《白下琐言》中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仗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和平’。”《金陵琐志九种·炳烛里谈》中也有如下记载:“正月十六日,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执以上城,谓之‘走百病’。”

  南京城墙连绵70里,正月十六,爬的是哪里的城头?在曩昔,人们首要爬的是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通济门。“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从《白下琐言》中可以正常的看到,其时最盛行去四个城门爬城头。《金陵岁时记》中也记叙了其时的盛况:“正月十六日登城,谓之‘踏和平’,亦云‘走百病’。石城、三山、聚宝、通济四门之上,锣鼓爆仗之声相续。”陶思炎介绍,其间,“聚宝门”便是当今的中华门,而其他三门现在都现已不在了。人们登上城头,举目远眺,城内的街巷房舍和郊外的河湖山岭均记忆犹新。

  现代人爬城头,不拘是哪个门了。每年的正月十六,在中华门、解放门、集庆门、武定门……都有川流不息的市民游客前来“爬城头、走百病、踏和平”。

  陶思炎介绍,古时我国有“走三桥”的传统。所谓“走三桥”,又名“走桥”,是其时村庄女人在元宵节展开的游乐活动,她们往往七八个人集合在一起,在郊野里通宵周游,直到鸡叫天明方各归其家,在周游的过程中,她们要跨过三座或三座以上的桥梁,故有“走三桥”之称。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周边村庄的农人迁入京城(今南京老城区),将上述习俗带了过来。不过,“走三桥”的习俗被改成了“爬城头”,由于城市里走桥不方便,便转化了空间,登上城头去走,时刻也从正月十五晚上通宵走改成了正月十六白日走。

  从“走三桥”变成“爬城头”表现了南京人的才智。陶思炎说:“能把城头看作是桥梁的标志,令人叹服。由于城门表里有护城河,它与河道又紧挨着,故城门洞就有如桥孔;又由于城门可招供收支,而城头上亦可走人和跑马,因而,城头就俨然是一座扩大的‘立交桥’。”他表明,在没有立体交通设施和“立交桥”概念的明朝,古人能视城头为“桥”,然后转化习俗活动的空间,使村庄习俗与都市习俗发生天然的整合,确实是文明传承中的杰出事例。其时,聚宝门等城头处有城门三四道,登上一走,就等于走过了三座桥,能满意我们“走三桥”的希望。

  古时爬城头举家出动,边爬城头边买买买,是可贵的乐事。“由于上城头一般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因而,正月十六渐渐就成了南京人全家出游的高兴节日。”陶思炎说。南京文明学者薛冰回想:“曩昔正月十六,城门邻近都很热烈,集合了各种卖小吃、花灯、小玩意的商贩。如果能康复这项习俗传统,也是城墙前史背景和文明传统的一种再生。”

  爬城头这一习俗与南京城具有的宏伟巨大的明城墙休戚相关。由于民间相传此习俗可以强身避邪除百病,所以深受其时老百姓的喜欢。就现代人来说,在饱食好菜的新春佳节登高一游,在城头漫步远眺,关于健康也有所裨益。陶思炎一向呼吁,将正月十六定为“城墙节”,用动态方式将习俗文明传承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