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是五加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肉质根为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人参的茎、叶、花,果以及加工副产品都是轻工业的原料,可加工出诸如含有人参成分的烟、酒、茶、晶、膏等商品。人参自古以来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更被东方医学界誉为“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
核桃中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人体生理作用有着重要功能的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含量均较高,其中谷氨酸还是影响人体特别是青少年智力及记忆发育的重要功能物质。
本项目以长白山人参和核桃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生产人参核桃肽粉,通过人参粉和核桃肽粉的精准复配实现改善记忆力活性的协同增效。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蒸蒸日上,根本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提高。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美国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保健品市场,市场占比达到29.1%,体量为776.1亿美元;其次为中国,占比为21.8%,且市场占有率呈逐年提升趋势。此外,据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稳定,从2017年的148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113亿元。
从消费群体来看,老龄人口是保健品主要消费群体,青年人口对保健品需求增加。2021年我国保健品消费人群仍以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主,占比42%;其次是40-60岁中年人群,占比35%;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加上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升,保健品将有望成为日需品。
近年来,在生活上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中青年人口对保健品的需求日趋增长。有关数据显示,2016-2021年,我国中青年保健品市场规模从434亿元增长至758亿元;未来,随着时下人们健康重视程度增加,慢慢的变多一直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人群将加入养生保健大军,进而推动保健品行业发展。
随着保健品行业有关政策逐步出台,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未来我国保健品将迎来新一轮机遇。
人参因具有神奇的药用和保健功效,素有“百草之王”“东方神草”之称,人参药食两用,药用价值高,除大量用于配方药外,也进入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礼品、参烟、参酒、参糖、参茶等多个领域。
人参行业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人参种植业,主体为参农及人参种植企业;中游为人参加工公司,最重要的包含人参初加工企业及人参深加工企业;行业下游最重要的包含中药企业、人参产品消费者两大类,其中,中药企业将人参作为药品原材料,消费者则直接用各类人参用品,包括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
人参主要加工产品有原料型初加工产品(红参、生晒参、大力参、保鲜参等)、人参保健品(人参蜜片、人参茶、人参精等)、日用化工品(人参洗面奶、人参面膜、人参香皂等)、药品、人参饮料、人参食品等,国内现在已经能开发出1000多种产品。
人参在中国药用历史悠远长久,更是古代帝王贵胄延年益寿、保健固本的必备补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以及保养,此现状使得人参的应用场景范围更广泛。人参的药用价值已经被大部分制药企业开发。
全球人参主要出产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除此以外还有美国和加拿大。近年来全球人参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球人参产量达84677吨,预计2023年全球人参产量将达到97321吨。目前,全球人参主要产自韩国、朝鲜、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七个国家,其中,中国占全球80%以上的产量。中国作为全球人参第一大生产国,种植培养面积最大,全国产量占全球70%。
近年来中国人参产销量均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鲜人参产量达69850吨,其中,吉林占56.78%,黑龙江占28.63%,辽宁占7.37%,需求量达70031.9吨。预计2023年中国鲜人参产量和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6234吨和75614.4吨。从价格趋势来看,自2014年期中国鲜人参市场均价开始慢慢地下降,2021年中国鲜人参市场均价为121.4元/千克,预计2023年中国鲜人参市场均价约为120.6元/千克。
作为我国最大的人参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吉林省人参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0%、全世界的40%,每年通过长白山地区人参市场交易的原料参占全国交易量的85%左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参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吉林省在确保人参品质的基础上,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丰富产品品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力图撬开庞大的消费市场。吉林省人参产业在2022年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增长势头,总产值642.5亿元,同比增长7%,连续两年突破600亿元。
人参产业是我国最具优势、最具发展后劲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之一。项目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可用来改善记忆力的人参核桃肽粉发展前途广阔。
项目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参粉主要是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原料利用率高,产品不含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剂、稳定剂等添加剂,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核桃肽采用特异性蛋白酶,通过挤压膨化、超声处理、专利酶解控制技术实现目标活性肽段的精准控释。
2017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为重点,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保健品的最大的作用是增强免疫力、促进细胞再生、促进病体康复等,同时也对健康的居民发挥预防和保健作用。
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印发,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对中药产业给予极高的激励和高度认可,强化了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
吉林省先后出台《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快速推进全省人参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等政策文件,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于2022年9月共同下发《关于支持吉林人参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全链条支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提出进一步加快人参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和成果转化;扩大人参申请新食品原料的范围,积极助力人参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以林下山参为处方成分开展中药新药研制、生产和临床使用。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吉林省重点优势产业,吉林省在《吉林省委关于全方面实施“一主六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的决定》中,决定全面加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建设,将通化打造成国家医药名城。引导人才、科研等各类要素向走廊地区集聚,把“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建设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承载区、创新成果的集聚区、创新服务的密集区、引领发展的示范区。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有四平、辽源、通化三市。本项目为示范区七大承接产业中的医疗健康行业项目。
吉林省将成立省级层面支持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推进机构,协调相关省直部门加强对示范区的指导服务,建立完整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
《通化医药高新区精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若干政策》中提出鼓励固定资产投资 ,对不同投资额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给予不同建设补助,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给予优惠。
通化医药高新区出台《关于快速推进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实施建议》等35项涵盖创新环境、服务体系、科技金融、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未来的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了额度为2.5亿元医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通化市药物资源丰富,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已经查明的药物资源252科、596属、1133种,主要有人参、天麻、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人参等道地药材特产是吉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长白山区位于世界人参分布的核心区域,是人参最适宜生长的地区。长白山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为农田土壤的5-20倍,是大自然赋予吉林省的优越生态环境,这是其它人参产区所不能够比拟的。长白山区是人参的主产区,人参产量占全国人参总产量的85%,占世界人参总产量的70%以上。
通化民营经济活跃,产业特色鲜明,形成医药、食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国内著名的“葡萄酒城”和东北重要的“钢铁城”。全市规模以上制药公司发展到108户,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109.6亿元,总量和效益占全省的55%以上,通化制药公司数、上市制药公司数、国家级医药技术中心数量和制药企业销售人员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均排第1位。
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高新区之一,高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通讯、电力、供水、供热、燃气供应能力较强,保障充足,拥有通化市最大的产业孵化器——通化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创业园,园区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20万㎡。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培育示范作用明显,重点孵化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产企业。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近年来,通化市实施了交通快速化战略,提出打造“六路一场一港”的构想,重点谋划了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长春、通化至集安、通化至靖宇等高速公路,以及通化至丹东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快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改善区域交通环境,提升区位优势。目前,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长春等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已建成通车。通集、通靖、辉白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通化机场已正式通航。“六路一场一港”项目全部建成后,通化将“通边达海”,实现了“1小时域内”、“2小时省会”、“3小时出海”的目标。2024 年北京-沈阳-二道白河高铁开通,北京到通化市只需3个小时,沈阳到通化市只需40分钟。“十四五”期间,通化将建成连接腹地、通边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东北东部区域交通中心,将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目前通化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重点校验收进入全省百强校行列,是全省首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级重点校行列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科学布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办学新路径,逐渐完备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通化市现有吉林省服务县域振兴示范性职教中心1所,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3所,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群)3个。区域办学优势开始显现,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通化市政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化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化市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给予企业助力,大力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持续为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
项目总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30020㎡。主要建设4座标准化工业生产车间、标准原料库房、成品库房、办公综合楼、职工宿舍及配电房、门卫室和环保处理站。安装人参、核桃深加工生产线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1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0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10000万元,利润3500万元,投资回收期5.1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31.8%。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趋势。项目的建设是当前逐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需要,对通化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通化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能为地方增加税源,带动建材、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有关行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通化医药高新区总体设计的要求,对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化医药高新区于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划面积66.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现有工业公司442户,2019全年科学技术研发投入资金4700余万元,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医药产业集聚区,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